2009年6月18日星期四

三幅獸腳類

《南方巨獸龍》
現在都被國內愛好者簡稱為“南巨”了! 南方巨獸龍發現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,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,身長14.3米以上。


《寐龍》
徐星博士發表的恐龍,化石立體地保存鳥類睡眠姿勢狀,身體捲曲起來,頭部藏在翅膀下。真實地呈現了恐龍的生態特徵和鳥類是何其相似,因此成為這恐龍的“特色”,被人描繪時多以睡覺的樣子進行復原。
但是,恐龍們不會一天到晚睡覺吧?既然像鳥類,那麼它們也可能成群結隊去覓食了。


《二連巨盜龍》
05年發現於內蒙古,並於07年發表研究論文,今年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---最大的竊蛋龍類恐龍。 這種竊蛋龍類,體長8米,高達5米,身體結構卻與一般小型獸腳類無異,實在有點令人暈眩,無法相信。恐龍世界的多樣性,總是給人有驚喜。

2009年6月13日星期六

幾幅鳥盆目恐龍

《微角龍》
生存於白堊紀的亞洲。
微角龍與蒙古的鸚鵡嘴龍是最早的角龍類恐龍之一。
微角龍以二足方式行走,身長可能0.6米。不過我這復原可能有誤,這幅畫比較傾向小型鳥腳類的形態。有可能頭部要大一些,但未解,因發表了超過50年,補充資料卻不多。

《龍王龍》
06年發表,屬厚頭龍科,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。學名Dracore hogwartsi,屬名“Dracore”龍王的意思,本來就已經很酷。種名更有趣,“hogwartsi'”就是哈利波特裏的霍格華茲學院!令人印象深刻的,除了名字外,可怕又精美的頭蓋骨是另一特色所在。它的頭骨就像加冕了王冠,看起來確實名副其實的龍王!

《厚頭龍》
因有個厚厚的頭蓋骨而馳名的恐龍,數十年來在大眾媒介的渲染下,它們的群體生活好像一直都在對撞頭部…… 就像晚白堊紀其他幾類恐龍,腫頭龍家族從蒙古到北美洲有著廣泛的分佈,多少顯示了亞洲大陸和北美大陸曾經在北方出現過陸橋。

《南雄小鴨嘴龍》
廣東省發現的鴨嘴龍,特色是體型小,成年身長只有3米,當時廣東應該是河口或平原地區,不知為何它們會出現小型化的特徵。
不過這種恐龍的化石發現很少,模式標本是一件下頜骨…..發現更多的,可能是屬於他們的蛋巢。或許他們靠著以量取勝的策略來生活吧,期待更進一步的研究和發現。

《副龍櫛龍》
副龍櫛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,是體長達10米的鴨嘴龍類。 因為長長的頭冠而為人熟識,頭冠的作用也被人研究得相當透切,透過鼻腔和頭冠的彎曲管道發出類似圓號般低沉的鳴聲。
頭冠和背部之間的皮膜結構其實並沒有化石證據支援,只是個別的復原畫家如此描繪,我也是因為覺得這樣挺有美感而採納了這個造型。

《禽龍》
第一種被科學地研究的恐龍,特色是姆指演化成大釘。
最先在英國被在發現,後來世界範圍內又發現不同種的禽龍。它們在整個早白堊紀都存在,又有集體遷移的習性,也大概因此有條件成為足跡遍佈全球的旅行家吧!

《祖尼角龍》
發現于美國阿裏桑納州,是北美最早期的有角恐龍,也是世上最古老的額上生角的恐龍。這幅畫我喜歡背景的處理多過角龍本身。


2009年6月12日星期五

《華陽龍對氣龍》

這幅沒有跟打鬥圖放在一起,是因為原圖並非去年創作。原是04年為雜誌《博物》繪製的直幅插圖,去年添加了細節並修改為橫幅插圖了。
兩種生活在中侏羅紀四川地區的著名恐龍,也被我理所當然般地視作宿敵,來個決一死戰!

幾幅恐龍打鬥圖

去年繪畫的十幾幅打鬥圖中,喜歡的只有這幾幅。

《異特龍對梁龍》
曾經在美國發現過應該屬於異特龍類和梁龍類的腳印化石,其中還能推測出異特龍曾嘗試跳到梁龍的背上,卻因體型差異而被彈開了。
同時生活在同一地區的恐龍總有機會短兵相接爆發衝突,就讓它們成為我的筆下題材吧!

《似雞龍對伶盜龍》
因為插圖需要才這麼繪畫,不過也覺得很有趣,就讓似雞龍來個鴕鳥飛踢,重擊捕獵者吧!

《中國鳥龍對中華龍鳥》
兩種恐龍名字差不多,要把他們分辨清楚還真需要花些功夫呢!遼西就是出產一大堆這樣讓人理解起來很費勁的生物。
真想不出兩種恐龍為何要打起來,不過故事作者總有辦法給個原因讓它們過不去,鬥一番!
《伶盜龍對竊蛋龍》
看來伶盜龍已經被人們看成蒙古地區的流氓了,總是挑起各種各樣的事端,這次它找上了竊蛋龍,面對比自己體型大的對手,勝算有多高呢?






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

《恐龍競賽》


一本書的扇頁圖
懂恐龍的人自然會知道物種名字了。

幾隻3年前畫的恐龍頭

奇異帝龍


原始中華龍鳥

張氏中國獵龍

幾件雕刻模型的頭部設計素描